• 专题教育活动网
  • 学院首页 |
    加入收藏 |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报道 > 学院要闻 > 正文

两金一银再突破,双创教育新征程 ——我院在第八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再获佳绩!

     时间:2022-11-18    浏览次数:

我院在第八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得2项金奖、1项银奖,再获新突破,获奖数量稳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!“墨北传媒”、“荣达兴科技”两个团队项目获职教赛道创业组金奖,“中焱科技-高强度单边盲眼螺栓技术领跑者”获职教赛道创意组银奖。自学院第三次党代会以来,我院在此项赛事上获得金奖6项、银奖2项、铜奖2项、国际赛道铜奖1项共11项大奖,并在江苏省举办的该项赛事中获得一等奖14项、二等奖31项、三等奖12项,稳居江苏省高职院校前列,充分展现全院师生阔步改革开新局、敢闯会创立潮头的壮志豪情!

在本届比赛中,我院呈现出参赛项目团队多、学生覆盖面广、专创融合项目和创意项目多、学生团队和指导教师团队的组建更加注重跨学院融合、青年博士导师参与热情高等新特点和新态势。在学院报名参赛的708个创意项目中,90%为专业教师担任项目指导老师,新进博士占比20%。经各二级学院初赛,推荐87个项目参加学院复赛,其中20个项目被推选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,经过省教育厅组织训练和选拔,推荐4个项目参加全国总决赛,最终3个项目进入最后的角逐。

我院参加总决赛的3个团队项目聚焦数字化文化产业、新能源发展等创新,充分体现专创融合的特点。“墨北传媒”深耕新媒体内容营销及品牌营销,服务传统品牌升级,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,服务苏州文化数字经济发展。“荣达兴科技”致力于改进动力汽车电池电芯壳体制造工艺,实现技术突破,覆盖了市场上近130种新能源汽车车型。“中焱科技”团队成员,在企业专家、技能导师的带领下,研发单边螺栓连接技术,助力钢结构企业装配技术的转型升级。

“墨北传媒”项目负责人谭泽华深耕新媒体行业5年,是我国第一批自媒体营销人,“感恩学校在我创业初期,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和帮助,能代表学校获得金奖是团结一致的胜利。在参赛过程中有幸得到很多企业专家的赋能指导,让我更加坚定投入服务苏州文化数字经济发展大潮的信心和决心。”“荣达兴科技”项目联合创始人张鼎烽分享他的创业心得,“始终瞄准企业‘专精特新’发展方向,做精益求精的‘工匠人’,始终以问题为导向,带领团队分析新能源汽车市场痛点,不断改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芯壳体制造工艺,实现技术突破。”“10个月来,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和团队成员一起促进项目发展上,不断审视创新创业初心,不断丰富经营企业的各方面知识,不断提高综合素养,不断提高接受各种挑战的能力。”文秘专业在校学生李巧巧感慨。“通过备赛参赛,打开了我的专业视野,补齐了自身专业之外的工程、商业等知识短板,让我能站在更高处知道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创新创业需要,让我的教学、科研更有方向感,更接地气,增强了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底气。”“中焱科技”项目指导老师王晓兰说。

学院第三次党代会以来,瞄准助力学生人人出彩,大力推进“433”学生成才工程,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,深化实施创新创业教育,收获明显成效。学院每年实施的“春笋”行动计划,围绕指导每个学生“加入1个创新创业团队、完成1次创新创业实践、取得1个创新创业成果”,项目化落实各项目标任务,努力为每个学生的心里种下一颗创新创业的种子。同时,学院不断加大创新创业导师的培养力度,通过大力邀请企业专家来校“一对一”系统指导和专题培训等举措,培养了一批优秀创新创业导师。2018年以来,学院共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93个,其中45个成熟项目入驻大学生创业园。学院毕业生的15个创业项目获评省市级优秀创业项目并获得创业资助金额200余万。

党的二十大为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。学院将深化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,突出教育功能,紧紧围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、创新精神、创造活力,以创新驱动融入到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,以组织开展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主线,系统开展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,培养更多敢闯会创的新时代大学生,为中国职业教育贡献苏州经贸双创教育方案!

本届比赛由教育部等12个部委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,11月10日至13日在线上举行。据悉,本届大赛共有108个国家和地区的4554所院校的340万个项目、1450万人次报名参赛。

职教赛道创业组金奖项目:“墨北传媒”参赛团队

(第一指导老师:舒燕;团队负责人:2018届毕业生谭泽华;主要成员:李巧巧、陶乐进、李子玉、张铭哲、仲光磊)

职教赛道创业组金奖项目:“荣达兴科技”团队

(第一指导老师:何建秋;联合创始人:2020届毕业生张鼎烽;主要成员:卢津津、任心怡、蔡守坤、王晨、袁滋淇)

职教赛道创意组银奖项目:“中焱科技”参赛团队

(第一指导老师:王晓兰;负责人:2022应届毕业生孙振华;主要成员:刘天一、陶亚婷、王强强、刘颖倩、刘明诚)

(学生处 撰稿:舒燕;审核:徐锋)

上一条:我院在2022年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佳绩

下一条:《改革内参》刊发学院党委书记苏益南署名文章